站长热线:010-888888880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智慧教育 >>行业动态 >> 搭建智慧教育平台赋能教育治理提质增效
详细内容

搭建智慧教育平台赋能教育治理提质增效

怀进鹏部长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十三五”以来,珠海教育以“粤教云”项目为抓手,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成市级教育云数据中心,“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100%,“粤教云”智慧教室覆盖全市73.94%公办中小学校,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深入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师生全面覆盖,“互联网+”教研常态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和均衡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下面,我将围绕“教育治理”话题分享珠海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经验。

一、问题与挑战

受传统管理思维和手段制约,过去一段时间,教育领域常常会出现“管不好”“应该管好却没有管理好”“想管好但没能力管好”等问题。突出表现有:一是随着学校事务性工作剧增,传统管理手段难以适应新常态、新诉求。如数据采集效率低下、教育管理流程复杂、突发事件响应不够及时、教师超负荷工作、家庭和社会游离于教育管理边缘等;二是教育评价面临新挑战,传统评价工具难以支撑新理念、新要求。过程评价难以常态化开展,采集学生平时表现性数据面临较大困难,评价数据的连续性、真实性、时效性在传统方式下实现难度较大。总的来说,传统学校管理存在工作总量大、流程复杂、效率低下、评价方式单一、过程评价虚化、评价育人不强等问题。

二、问题解决思路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珠海教育严格贯彻国家教育政策方针,推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按照尽可能不改变教师原有工作场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学校、教师减负增效的思路,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动教育管理走向云端,以管理信息化助力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搭建新治理架构

珠海市教育局牵头区教育局制定统一标准,区域智慧校园系统基本架构图如图1所示。智慧校园系统以区域教育云平台为基础,除了部署传统的互联网PC端以外,创新性增加了手机APP和微信端,极大方便了教师、家长的使用。依托智慧校园系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开展高效的智慧检查、智慧记录、智慧统计、智慧反馈、智慧沟通、智慧评价以及智慧决策等活动。

(二)开发新治理工具

各区智慧校园以珠海市智慧校园系统基本架构为蓝本,依托第三方技术公司建设适合本区的智慧校园等教育管理应用系统,综合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开发新治理工具。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该区智慧校园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操作简单便利。智慧校园系统除电脑PC端外,同时具有手机APP和微信端,操作简单便利,功能先进齐全,可以实现家长、学生、教师、管理者的全方位快捷智能互动。

2.功能齐全先进。智慧校园系统除了具备师生考勤、通知发布、作业布置、成绩发送、值日管理、晨检午检等功能外,还具备移动办公、设备报修、安全管理、即时通讯等多项特色功能。各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个性化定制功能模块。

3.家校沟通顺畅。学校教师可通过智慧校园系统手机APP教师端把学生到校情况、在校行为、学科作业、测评成绩等有关情况及时推送至家长手机,家长也可通过家长端把学生在家行为表现情况发送给学校教师,家校互动及时有效。

4.评价过程便捷。通过智慧校园系统APP,学校能对日常管理、教师德育、教学工作及学生在校行为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所有评价均实现了“有图有真相”。

5.管理机制科学。智慧校园系统建立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机制,将各校、各年级、各班级、各教师的日常管理、课堂教学及各学生的日常行为等数据自动汇聚起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区域教育发展整体规划、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三)再造新治理流程

1.常规管理

校园办公、德育、教学、后勤、安全、卫生检查等均实现无纸精细化管理,同步提醒功能让各项工作更加高效有序。以后勤管理为例,以往通过微信群、纸质或电话进行各项设备报修,处理完成时间一般在2~3天,难以跟踪维修情况。使用智慧校园系统后,80%的报修能在当天内解决,效率提升了1至2倍。功能室使用可一键预约,既避免了功能室使用冲突,又能提高和监测功能室的使用率,真正达到既减负又提能的功效。

2.家校共育

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家校沟通平台单一单点的沟通方式,智慧校园系统让家校沟通更及时更紧密。如今家长可以主动通过智慧校园系统了解学生一天在校的表现情况,家长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将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同步反馈给学校、教师,使智能互动形成了家校合力,实现同步教育的目的。

3.德育工作

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值日教师或学生均可进行值日情况的实时反馈。例如:通过人脸识别,学生所在年级、班级、姓名实时弹出,通过拍照、录小视频、文字描述等进行评价操作。班主任实时接收到图文并茂的评价信息,无需额外下发整改通知单。值日教师、值日领导可一键汇总并分享值日情况小结至全校,值日工作更具时效性。每天、每周的校园管理数据报告,可实时呈现校园工作详情,极大减轻了德育部门的工作量,既减手工记录负担又提工作效能。

4.评价激励

珠海市三灶镇海澄小学等学校在区智慧校园基本业务功能基础上,利用二维码技术个性化定制学生评价功能。教师们根据学生课堂内外的良好表现发放不同二维码予以奖励,学生通过家长端及时扫码领取积分,并可通过“积分淘宝城”进行心仪礼品的兑换。学期结束后,根据二维码积分认领数据、学科数据、才艺展示数据、教师个性评价数据,智慧校园系统会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份专属的电子成长档案,汇集整个学期的点滴成长进步。

5.数据决策

区级教育局各部门利用智慧校园系统区级管理平台查看学校每天管理的实时数据,开展有针对的教育督(指)导工作,例如:体育卫生部门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可准时查看学校的考勤、晨午检的实时数据(如图2所示),可及时了解各学校的缺勤及传染病例情况,及时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效防范流行传染病的漫延。

三、案例成效

(一)减负增效实效明显

智慧校园系统切实减轻了教师、家长、校领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防疫的负担,提高了教育管理效能。一是实现了教师减负。过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时间的学校值日记录、统计、报送等工作不再成为教师的负担,而且数据的即时性强,值班领导可以实时监控数据报送的进度;二是实现了家长减负。家长免费享用智慧校园系统,无需另外付费。学生请假、预约教师等事宜可在移动终端上操作,节约了家长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三是实现了校领导减负。学校领导审批各类材料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报审材料可即来即批,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审批环节可视化呈现,审批结果可追溯,安全性更高;四是实现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减负教育局各部门可随时查阅各学校德育、教学、安全、后勤、卫生、防疫等日常过程性管理数据,无须赴学校现场查阅资料;五是,实现了教育防疫的减负。教育防疫专班工作运行在可靠的、精准的数据之上,教育防疫政策的制定以及突发疫情事件的决策不再依赖于漫长的信息汇总以及经验判断(如图3所示)。

(二)过程评价有效落地

借助智慧校园系统及其移动端APP,一方面,教育治理的相关者——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可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成为有效的教育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实现了多元化。本班教师不再是学生评价的唯一主体,值日教师和学生、学校领导以及社区工作人员都可以为学生的表现予以客观记录并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学生的表现,此类素材成为过程评价的重要佐证材料。

以劳动素养评价为例,长期以来劳动素养评价是困扰学界和学校的一大难题,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劳动素养的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智慧校园系统的支撑下,教师、家长以及其他人员可以随时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免去了用纸和笔填写劳动档案的负担,极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劳动素养的全过程监测提供了手段。

四、案例创新点、可借鉴性

(一)为教育治理的落地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

本案例为教育治理的落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信息化方案,搭建开放的智慧校园平台,让教育的相关者都能成为教育治理的参与者;管理所需要的精准化全部细化为可观测、可采集的指标以及便于操作的流程,数据及时反馈、举措及时行动,全过程数据完整记录在案;全域数据和实时数据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经验驱动式”的教育决策逐渐让位于“数据驱动式”的科学决策。

(二)探索出了教育评价改革具有操作化的范例

通过建立智慧校园系统,充分发挥手机等移动终端作用,让教师、家长、学生等教育相关者都参与到教育评价过程,每个人都成为教育评价的数据源,打通学生评价的数据壁垒,以全过程数据形成学生个人发展轨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重要的是,本案例提出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提供了信息化思路,避免劳动素养评价停留在耗时、费力的纸质材料搜集与记录上,促使教师把精力放在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方面。

(三)探索出了一条教育减负增效的信息化道路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优势,通过信息化手段彻底把教师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尤其让教师从繁琐、复杂的防疫数据采集和报送中脱身,把精力放在数据背后的问题解决方面,深入思考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数据采集和表格填报。


快捷服务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交流互动

XXXXXZHENGFU

关注微信公众号
浏览手机网站
京ICP备:2024070735号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乡村振兴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  
友情链接:国务院   民政部   教育部   发改委   农村农业部   新华网   民主与法制网   中国网   中国经济网   人民网
seo seo